近年來,臨夏州緊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的正確方向,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改進團員教育管理機制的重要抓手,以強化政治功能、彰顯社會功能為基本目標,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緊扣災后恢復重建重大目標任務,積極探索民族地區(qū)青少年民族團結工作的新途徑、新思路和新內涵,推動各族青少年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抓實“思想鑄魂”,各族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意識入腦入心。引導各族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以“五個認同”為著力點和切入點,利用“我與國旗合個影”“民族團結一家親”“家鄉(xiāng)故事我來講 紅領巾飄揚心向黨”“我與英烈時空對話”“先烈事跡伴我成長”“矢志艱苦奮斗 傳承隴人品格”等主題團日、隊日活動載體,借助青年之家等陣地,廣泛開展各族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臨夏州青年講師團”“臨夏州紅領巾巡講團”等各族青少年宣講隊伍的作用,開展“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共育團結花,臨夏別樣紅”“民族團結進步”等主題宣講活動,各族青少年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增強了對縣域各族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領。依托“共青團積石山縣委員會”微信公眾號等團屬新媒體平臺,通過開展網上主題團隊課,結合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及時轉載黨的民族政策、各類民族團結圖文信息,不斷豐富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網絡內容,全方位推進青少年“鑄牢”宣傳教育工作,使“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和“五個認同”深深植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
二是抓實“平臺建設”,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形式更加多彩多元。建強青少年交流陣地,掛牌“童心港灣”“青聯(lián)希望小屋”“七彩小屋”等團屬陣地,為青少年搭建更多類型的溝通交流平臺。豐富青少年交流形式,不斷整合各類平臺資源,舉辦“才聚積石山 同心筑未來”優(yōu)秀人才茶話會、積石山縣“永盛杯”職工男子籃球賽、“書香積石 不負韶華”讀書分享會等活動,助力各民族青少年在交流交往中積累感情、增進認同,共同創(chuàng)造和分享美好生活。依托積石山縣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返家鄉(xiāng)”社會實踐大學生志愿者,開展“情暖童心,伴愛成長”童心港灣、“七彩假期”暑期志愿服務、助力“職工迷你馬拉松比賽”“以青春之名,赴家鄉(xiāng)之約”等志愿服務活動,促進各族青少年在實踐活動中深刻感悟“三個離不開”的精神內涵,在交往交流中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賞、相互學習幫助。
三是抓實“精準服務”,各族青少年成長成才前景更加廣闊美好。常態(tài)化開展各族青少年“返家鄉(xiāng)”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青春自護教育”“開學第一課”“法治宣傳進校園”等主題宣傳教育,夯實青少年群體的法治基礎,護航各族青少年健康成長。在7所小學開展“情暖六一 與愛同行”愛心校服捐贈活動,大力營造關愛青少年友好氛圍,受益青少年593人,受益資金達5.93萬元。依托“希望工程”工作為載體,實施“希望工程1+1——幻方助學計劃”“春蕾計劃”“困難家庭子女普通高校入學資助”等助學項目。通過關愛幫扶行動,使各族青少年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讓他們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進一步激發(fā)全社會關心關愛各族困難群眾的正能量。
四是抓實“文化浸潤”,各族青少年認同歸屬感不斷強化。突出主題實踐教育,組織各級共青團、少先隊組織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各族少年手拉手”等主題征文和手抄報展示活動,鼓勵各族青少年學習民族文化知識,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堅持典型示范引領,積極挖掘在民族團結、志愿服務、鄉(xiāng)村振興等工作戰(zhàn)線上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各族青年典型,推選“青年五四獎章”“兩紅兩優(yōu)”“三優(yōu)秀”等先進個人和先進組織,廣泛宣講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模范個人先進事跡,用真人真事和真情實感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習先進、爭當楷模,以榜樣促進各族青少年向上向善,爭做民族團結進步的維護者、宣傳者和踐行者,在災后恢復重建、共建美好家園的偉大實踐中凝聚起各民族團結一心的強大合力,使民族團結之花在臨夏大地絢爛綻放。
(來源:臨夏州委統(tǒng)戰(zhàn)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