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go高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午夜av国产欧美亚洲高清在线,三级秋霞,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妃妃,官场淫少妇小说,公车上双乳被老汉揉搓玩弄漫画,a级是三级还是二级,一本大道一卡二卡三卡四卡在线乱码,色狠狠一区二区

“若有來生,再赴高原”——“草原曼巴”王萬青情定甘南續(xù)寫醫(yī)者仁心
發(fā)布時間:2025/6/26 9:07:32
來源:本站
【字體:

2024年,王萬青去世了。此時,距離他從瑪曲縣人民醫(yī)院退休已有21個年頭。

21年間,王萬青很少離開草原,即使已經(jīng)退休,還是有絡繹不絕的病人找到家里去看病。

微信圖片_20250701100451.jpg

王萬青(左一)為大兒子王團勝(右一)講解醫(yī)療知識

王萬青是上海人。1968年,從上海第一醫(yī)學院(現(xiàn)為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畢業(yè)時,24歲的他毅然在分配志愿表上寫下了一行字——“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艱苦的地方去?!?/span>

這一去,即一生。

上海,繁華都市;瑪曲,雪域高原,兩地相隔2300多公里。

瑪曲縣平均海拔3800多米,縣城海拔3400多米,寒冷、缺氧讓不少人望而生畏。

王萬青不但在瑪曲工作了一輩子,甚至退休后也一直待在瑪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25年6月,夏日的瑪曲草原上,嫩綠的鮮草盡情生長,一片片嬌嫩的小黃花點綴其中,將草原打扮得格外美麗。此時,距離王萬青去世已有半年多,他的骨灰撒落在這片美麗的草原上,與青山綠水相伴,永眠于此。

從手術室到家庭診療

2003年,在瑪曲縣人民醫(yī)院外科崗位上堅守數(shù)十載的王萬青迎來退休。同事和牧民們送來的哈達堆滿診室。

當了一輩子醫(yī)生,看了一輩子病,王萬青理應好好休息,安享晚年。

然而,王萬青退休后的第二天,就有病人去家里找他。

從這時起,王萬青的家就成了患者免費咨詢的場所。

很多人問他為什么不開一家診所。他說:“我不想賺錢,如果大家有需要,來家里我免費看?!?/span>

退休后,王萬青比上班的時候更忙碌了,經(jīng)常是太陽還未升起,王萬青家的木門已被叩響。藏族老阿媽懷抱咳嗽不止的孫子來了,藏族老阿爸拄著拐杖來了……

王萬青披上那件穿了二十年的藏藍色棉大衣,將聽診器焐熱后輕輕貼上患者的胸膛。這樣的場景自他退休以來,已重復了無數(shù)次。

王萬青的妻子凱嫪在門邊擺上長凳,備好酥油茶接待患者。

王萬青對家人說:“我雖然從醫(yī)院退休了,但是醫(yī)生的天職不會退休。”

“幾代人的情況都在王大夫的心里裝著?!苯衲?0歲的瑪曲縣阿萬倉鎮(zhèn)貢賽村村民仁青華感慨道:“記憶中,小時候我生病了,就是父親帶著我去找王大夫,后來我?guī)е业钠拮印⒑⒆尤フ宜床?,即使退休了,他依然是那么熱心。?/span>

王萬青退休后,來看病的人有很多家里經(jīng)濟條件比較差。

王萬青對病人一視同仁,每一位來找他的病人他都認真診療后給出治療建議,有時候家里有對癥的藥,就免費送給病人,有一些病癥需要進一步檢查的,王萬青就寫一張小紙條,上面記錄了病人的簡單情況、初步檢查結果,告訴病人應該掛哪個科室、做什么檢查,并指引病人去醫(yī)院找大夫治療。

“那會兒經(jīng)常能看到父親的小紙條,記得有一張上面寫著:‘這個病人是從鄉(xiāng)下來的,比較窮,沒錢,我檢查了,有痰、咳嗽,懷疑是肺結核,建議做個血沉,拍個胸片,檢查結果出來了煩告訴我一聲?!痹诂斍h人民醫(yī)院工作的王萬青的大兒子王團勝回憶說。

每張小紙條的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期盼。

有時候,患者病情比較嚴重,王萬青就幫著聯(lián)系床位,讓在醫(yī)院安心治療?;颊呓?jīng)常拉著王萬青的手說:“你一定要來看看我?!?/span>

這一刻,是王萬青給了他們戰(zhàn)勝病魔的勇氣。今年61歲的阿萬倉鎮(zhèn)貢賽村村民旦考就是其中一位。

“我12歲時第一次見到王大夫,因為弟弟生病,我媽媽抱著弟弟帶著我去找王大夫看病,王大夫的屋子里都是書,他那會兒正在一邊看報紙一邊吃飯,見到我們,立刻放下飯碗,熱情接待了我們。”旦考回憶說。

“當時弟弟經(jīng)常肚子疼,癥狀持續(xù)了兩三年,是王大夫治好了弟弟的病?!钡┛颊f,“王大夫看我們條件差,還自己拿出十幾塊錢給了我們。”

王萬青退休后,還主動投身到健康宣傳工作中,協(xié)助鄉(xiāng)衛(wèi)生院工作人員開展疫苗接種宣傳以及在接種疫苗前為群眾做好健康告知。

有的鄉(xiāng)鎮(zhèn)比較遠,騎馬得半天時間,王萬青就留宿到群眾家里,第二天繼續(xù)出發(fā)。

王萬青跋山涉水為他人帶去健康,而高原的寒風也侵蝕著他的健康,高原性肺氣腫和肺心病已糾纏王萬青多年。兒女多次懇求他離開瑪曲去養(yǎng)老,卻被他拒絕了。一次看診后,王萬青指著窗外蹣跚而去的牧民輕聲說:“你看,他們需要我?!?/span>

微信圖片_20250701100455.jpg

王萬青(左一)在草原上巡診

一輛三輪車和三個藥箱

剛退休那會兒,王萬青坐在拉牛羊的車里到阿萬倉去為牧民講解健康知識。

“大概是2005年的冬天,父親硬拉著我在蘭州買了一輛‘蘭駝’牌三輪車,讓我從蘭州開回了瑪曲?!蓖鯃F勝回憶說。

自此,這輛三輪車成了王萬青退休后的新坐騎。

每逢賽馬節(jié)、香浪節(jié)等草原盛會,他便載著藥箱和宣傳冊駛向牧區(qū)。

他的車斗里裝著血壓計、常用藥品,以及他親手繪制的用藏語和漢語書寫的衛(wèi)生手冊。

他經(jīng)常拉著妻子凱嫪同行作為助手?!安灰詻]煮熟的肉”“少吃點鹽,要多運動”……王萬青耐心細致地叮囑每一位牧民群眾,希望他們多預防,少生病。

在草原上工作了幾十年,草原牧區(qū)的常見疾病在王萬青心中有一本賬,他針對不同人群分類施策,不厭其煩地叮囑每一名前來聽他講解的群眾,同時還宣傳民族政策、惠民政策,有他在的場合,總是圍滿了人。

在瑪曲草原上,牧民們遠遠聽見“突突”聲,便聚集到帳篷外:“曼巴的‘鐵馬’來了!”

在王萬青的家里,擺放著三個藥箱:一個是紅十字藥箱,這是他從上海帶到阿萬倉的初代裝備,退休后用于家庭診療;一個是手電筒藥箱,用于夜間出診,王萬青曾靠它完成多臺緊急手術;最后一個是白色的急救箱,是他兒子王團勝給的,里面裝著急救藥品。

三個藥箱見證著王萬青治病救人的一生,也是他留下的寶貴財富。

“父親退休后根本閑不住,時常義務下鄉(xiāng)巡診、宣講,我曾勸他多休息,他卻說‘醫(yī)生哪有什么退休不退休’。”直到生命的最后階段,王萬青仍然保持著每天閱讀醫(yī)學期刊的習慣,時刻關注著醫(yī)學前沿動態(tài)。

阿萬倉鎮(zhèn)是王萬青工作過20多年的地方,這里的牧民對他感情深厚。每次他到阿萬倉義診、宣講,牧民們總會早早等候,如同等待親人歸來。

牧民大爺激動地拉著他的手說:“王曼巴,你退休了還惦記著我們,真是我們的福氣??!”王萬青總是笑著回應:“只要我還走得動,就會來看大家?!?/span>

在宣講和義診過程中,王萬青總會自費購買常用藥品,免費發(fā)放給困難牧民。

群眾對王萬青的信任滲透在生活的點滴中。今年60歲的阿旺倉鎮(zhèn)貢賽村村民任青華,其一家人一直在王萬青那里看病,退休后有個頭疼腦熱也是習慣性地找他。有一次,王萬青對他說,你這身體也不太好,以后不要再抽煙了。任青華隨即戒掉抽了20多年的煙。像這樣的群眾還有很多,大家在他的勸導下慢慢養(yǎng)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簡樸的平房內,王萬青創(chuàng)作的布巾畫作品讓人眼前一亮。退休后,他用油畫的方式畫了近300幅反映健康教育、草原風情、民族團結等方面內容的布巾畫。此外,他還將自己的工作經(jīng)歷畫成了150幅生動的素描連環(huán)畫《我在黃河第一彎》,每幅素描下方都配上說明文字。

這些飽含深情的畫作既是王萬青個人記憶的載體,更是他對草原生態(tài)變遷的生動見證。

“父親特別關心當?shù)氐陌l(fā)展,他在巡診宣講的路途中,了解到醫(yī)療領域、生態(tài)領域的問題都會及時反映,希望能幫助群眾生活得更好。”王團勝說。

2010年,王萬青入選“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組委會給他的頒獎詞這樣寫道,“只身打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萬里,不再回頭。風雪行醫(yī)路,情系漢藏緣。四十載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對理想的忠誠……”

微信圖片_20250701100459.jpg

王萬青書房陳列的書籍和醫(yī)療器具

退而不休育桃李

退休后的王萬青雖年逾花甲,兩鬢染霜,但那顆赤誠的醫(yī)者之心從未改變。

“每當醫(yī)院的年輕醫(yī)生遇到疑難病例、手術臺上出現(xiàn)危急情況時,他總能隨叫隨到,出現(xiàn)在會診室、手術間,為后輩們指導?!爆斍h人民醫(yī)院副院長祁武志說。

草原上,布病、炭疽病、包蟲病等人畜共患病是威脅當?shù)厝罕娊】档摹半[形殺手”,這些疾病是草原醫(yī)生必須攻克的難題。

“2013年,一位重癥炭疽病患者因頸部嚴重腫脹導致呼吸困難住院。面對復雜的病情和甚微的治療效果,我們邀請王大夫前來會診。他來之后迅速制定了一套綜合治療方案,并指導醫(yī)護團隊進行頸部腫脹的專業(yè)護理,通過精準的抗感染治療和細致的局部護理,患者最終轉危為安?!逼钗渲净貞浾f。

2016年的一個深夜,醫(yī)院收治了一位腹腔大出血的牧民,生命危在旦夕。面對復雜的病情,院長撥通了王萬青的電話,當時王萬青已經(jīng)入睡,但接到電話后,他立刻起身趕到醫(yī)院。

最終,在他的指導幫助下,醫(yī)院手術團隊成功為患者實施脾破裂修補,將患者從死神手中奪回。

“這樣的緊急會診與手術指導,在他的退休生活中屢見不鮮?!爆斍h人民醫(yī)院醫(yī)務科主任、主任醫(yī)師姚春林說。

除了看病救人,退休后的王萬青還指導過很多年輕醫(yī)生,向他們傳授診療經(jīng)驗。

瑪曲縣醫(yī)院口腔科主任南吉卓瑪就是其中一位。

2013年5月,一位70多歲的患者,由于牙齒疼痛難忍,堅持要拔牙,這讓南吉卓瑪犯了難。南吉卓瑪請來王萬青,在查看了病情之后,王萬青耐心地勸說患者:“老朋友,你這個牙齒好著呢,還不能下崗,牙疼是因為感冒了,只要按時吃感冒藥就可以,不用拔牙,吃完藥要是還疼,就再來找我?!被颊咦罱K聽從了王萬青的建議。

在多次跟隨王萬青診療后,南吉卓瑪不僅學到了如何準確判斷病情,對癥治療,還學到了如何讓病人放松心情,讓他們聽取合理建議。

“和王萬青老師接觸后,我深深感受到他將每一個患者都當作自己的親人、朋友,問診的過程就像和家人在聊天?!蹦霞楷斦f。

瑪曲縣健康教育所魏海軍也是王萬青的學生。

“2013年8月,我去找王老師學習針灸、按摩,他爽快地答應了,手把手教了我兩年。王老師教我針對不同的病因、病機和體質進行精準調理,提高治療效果。他常說,針灸之魂,在‘精’與‘準’,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初學中醫(yī),得遇良師,是我從醫(yī)以來最幸運的事。”魏海軍回憶。

魏海軍說:“我最常遇見王老師的地方是圖書館門口,他經(jīng)常去查閱資料,當時,已經(jīng)70歲高齡的王老師還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針對膽結石、關節(jié)炎、高膽紅素血癥、高血壓等高原常見病、多發(fā)病,創(chuàng)新出許多中西醫(yī)結合的新療法,積累了富有特色的治療經(jīng)驗?!?/span>

在退休的日子里,王萬青將自己的診療思路、操作技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年輕醫(yī)生,這種“傳幫帶”的方式,提升了瑪曲縣的整體醫(yī)療水平。

“最后一次見王大夫是去給他送新出的醫(yī)學雜志。看見他坐在窗前的舊椅子上,膝蓋上蓋著舊毛毯,正在看一本醫(yī)學書籍。”祁武志回憶,“當時他一看見我,就指著書上的一篇文章說,這個新療法對高原肺水腫可能有用,你拿去給年輕醫(yī)生們講講?!?/span>

前幾天,祁武志在整理資料時,偶然翻出王萬青送給他的《實用外科手冊》。扉頁上有王萬青工整的字跡:醫(yī)者之路,貴在堅持。

書頁間夾著一片干了的格桑花瓣,這讓祁武志想到了王萬青常說的一句話:“醫(yī)生和格?;ㄒ粯?,不需要多艷麗,只要能在這片土地上扎下根就好?!?/span>

微信圖片_20250701100515.jpg

王萬青繪制的布畫。

三代人的家學傳承

走進王萬青家,左手邊小平房的外墻上掛滿了幾十幅他的連環(huán)畫《我在黃河第一彎》,記錄著王萬青數(shù)十年來的生活工作軌跡。打開房間門,里面整齊地擺放著他生前整理的書籍資料,紙張都已泛黃,但筆跡清晰可見。

記者拿起一本《外科常用手術的錯誤與并發(fā)癥》,翻開內頁,藍色字跡密密麻麻,但結構清晰明了,再搭配上親手畫的解說圖,整本筆記猶如立體解剖教具。

“父親對醫(yī)學的執(zhí)著深深影響了我。記得我剛從醫(yī)時,有一次寫病歷,在體格檢查欄里籠統(tǒng)地寫了全身黏膜無異常、淋巴結未腫大。父親檢查后,一向性情溫和的他發(fā)了脾氣,嚴厲地批評我,說這是對病人不負責任!醫(yī)學工作必須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馬虎。那天晚上,他特意把我叫到辦公室,手把手教我如何詳細記錄每一個檢查細節(jié)?!蓖鯃F勝回憶道。

正是在這種傳承下,王萬青的子女、學生都繼承了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

“退休后,父親利用空閑時間,整理了多年積攢的書籍資料和工作日志,希望后代能夠作為文獻資料使用,并將這些資料保存、傳承下去?!蓖鯃F勝說。

王萬青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的子孫后代繼續(xù)從醫(yī)治病救人,為瑪曲的發(fā)展多作貢獻。

順著爺爺?shù)淖阚E,王團勝的二兒子扎西東智考上了天津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院的定向委培生,畢業(yè)后將回到甘南州工作。

“兒子覺得爺爺?shù)氖聵I(yè)很了不起,他想繼承爺爺?shù)氖聵I(yè),為草原醫(yī)療事業(yè)貢獻力量?!蓖鯃F勝欣慰地說。

如今,王萬青的精神正在新一代中延續(xù):孫女英春拉毛在高校專攻智慧養(yǎng)老與管理,用科技賦能銀發(fā)事業(yè);外孫女鬧增拉毛身著白衣在瑪曲縣人民醫(yī)院踐行護理使命。

三代人用不同方式詮釋著醫(yī)者的家學傳承。

“當年考上衛(wèi)校時,外公欣喜萬分,不僅送我去學校報到,還承擔了我全部的學費和生活費?!濒[增拉毛深情回憶道,“工作后他要求我對每位病人都要詳細記錄護理筆記,反復研讀分析——這個習慣讓我受益匪淺。”

王萬青雖已離去,但他的感人事跡永遠留在了瑪曲草原。

在瑪曲縣人民醫(yī)院,新入職醫(yī)護人員的第一課便是學習他的事跡;在阿萬倉鎮(zhèn),他曾工作過的衛(wèi)生院設立陳列室,陳列著他用過的醫(yī)療器械和生活用品,褪色的醫(yī)療箱裝著未用完的藥品,泛黃的筆記本里記載著他的行醫(yī)歷程,供大家觀看學習;在草原上,牧民們時常懷念這位善良、敬業(yè)的漢族醫(yī)生,他的名字成為當?shù)孛褡鍒F結和醫(yī)者仁心的象征。

2024年10月,王萬青離世的消息傳遍草原,7天內,數(shù)千名牧民從四面八方涌來,哈達堆成雪山。這些牧民中,有他在牛糞堆上接生的婦女,有經(jīng)他手術重獲新生的孩子,更多的是在他客廳長椅上得到過慰藉的普通牧人。

“王萬青雖然離開了我們,他的智慧和精神卻激勵著更多醫(yī)者扎根基層、用精湛的醫(yī)療技術悉心服務群眾?!?/span>

“王老師是我們的榜樣,我們將繼續(xù)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業(yè)?!?/span>

“‘王曼巴’對我們全家的恩情,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我們打心底里感激這位好人。”

…………

遵照遺囑,子女將他的骨灰撒向瑪曲草原。當最后一捧灰燼融入黃河第一彎的碧波,牧民們唱起古老的祝福歌謠紀念這位把一生獻給草原的醫(yī)者。

王萬青去世后的第3個月,妻子凱嫪在整理遺物時發(fā)現(xiàn)他最后的筆記,紙頁上顫抖的字跡寫著:“若有來生,再赴高原。”


(來源:甘肅日報2025-06-26)